卸下“重担子” 挑起“金扁担”
——“后减负时代”如何确保基层减“负”不减“质”
随着“基层减负”政策的深入推进,广大基层干部得以从文山会海和过度留痕中解脱出来,工作负担切实减轻。然而,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现象:极少数干部把“减负”当作不担当、慢作为的“借口”,导致政策执行变形走样。如何确保在为基层卸下“重包袱”的同时,让他们能更轻盈、更高效地挑起服务群众的“金扁担”,实现减“负”不减“质”,甚至减负以提质?
首要在于实现从“简单卸责”到“精准赋能”的深刻转变。
减负绝非一放了之、放任不管,其真正目的在于让基层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干事,并且要确保他们“有能力干成事”。这意味着,上级部门在下达“任务书”的同时,必须配套送上“资源包”和“工具箱”。要推动“人、财、物”等实质性资源下沉,确保事权与资源相匹配,避免“小车驮大马”的窘境。要大力运用数字化、智能化技术,打破数据壁垒,让数据多跑路、干部少跑腿,从源头上将干部从繁琐的报表、冗杂的系统中解放出来。更重要的是,要提供精准化、实战化的能力培训,将培训重点从“如何写材料、整台账”转向“如何解纠纷、促发展、应急难”,全面提升基层干部履职尽责的核心本领。唯有赋能到位,减负才不是无根之木,干事创业才有坚实的底气。
核心在于构建从“过程主义”到“结果导向”的科学评价体系。
指挥棒指向哪里,基层工作的发力点就会转向哪里。如果考核评价依旧过度依赖材料厚度、会议次数、留痕多少,那么形式主义就永远有滋生的土壤。因此,必须彻底扭转考核“风向标”,建立以实绩和口碑为核心的评价机制。上级检查工作,应当直插一线,多看现场、多看变化、多听民声,将服务对象的实际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。要大胆推行“群众评议”,让政策的最终受益者来打分,使“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”成为现实导向。同时,要建立健全清晰的权责清单,为基层履职划出边界、明确预期,防止“减负”后出现责任真空,也杜绝“责任甩锅”卷土重来。
长远在于营造从“畏手畏脚”到“敢闯敢干”的宽松制度环境。
减负之后,既要防止“躺平”不作为,也要警惕“怕错”不敢为。这就需要建立并真正落实容错纠错机制,为那些出于公心、担当创新的干部撑腰鼓劲。要明确免责边界,列出负面清单,让干部知道“什么不能碰”,同时也清楚“什么可以试”,从而卸下思想包袱,激发内生动力。此外,必须强化人文关怀,保障基层干部的合理待遇和休息权,让他们不仅“轻装上阵”,更能“元气满满”。最终,要通过树立一批在减负后真抓实干、成效显著的先进典型,鲜明传递出“为担当者担当、为负责者负责”的强烈信号,营造实干兴邦的浓厚氛围。
归根结底,基层减负绝非一减了之,而是要通过祛除形式主义之“虚”,夯实为民服务之“实”。其是一剂治病良方,但须讲究对症下药、剂量适中,若“用药过度”,非但不能强身健体,反而可能损害肌体活力。因此,只有真正为基层卸下形式主义的“重包袱”,他们才能挑起那根为民服务的“金扁担”,一头挑起上级的决策部署,一头挑起百姓的急难愁盼,步履铿锵地走在提升治理效能、服务人民大众的大道上。
(湖州市南浔区纪委监委 姚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