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笔,文房四宝之首。相传,秦大将蒙恬在善琏“用枯木为管,鹿毛为柱,羊毛为被”制得毛笔。今时,在湖州市善琏小镇依旧保留了那份最传统的工艺。
一支湖笔,从原料到成笔,要经过择料、水盆、结头、蒲墩、装套、镶嵌、择笔、刻字等八道大工序,一百二十余道小工序。各大工序由技工专司,选料精细,制作精工,尤其讲究锋颖。明代谢在杭在《西吴枝乘》一书中称赞湖笔“毛颖之技甲天下”,这也是对湖笔制作技艺最高的赞誉。
择料
“笔之所贵在于毫。” 择料,是将原料毛按长短、粗细、色泽、有锋及无锋进行分类。主要有羊毫、紫毫、狼毫和兼毫4种,以羊毫为例,一支上等的羊毫笔要用到一到两只山羊的锋颖,也就有了“千万毛中一毫”说法。
水盆
水盆工对分拣好的毛料进行浸洗、筛选、梳理、整形,在一个水盆中完成20多道小工序,把笔毛料加工成半成品笔头。
结头
结头,是将水盆工序中的半成品笔头用丝线扎住,再用溶化的松香滴在笔头根部,使笔毫不易脱落,使之“毫毛不脱”。
蒲墩
蒲墩是将笔管原料竹梗进行逐根分选、加工和检验。因旧时笔工是坐在一个蒲墩上进行操作的,故而得名。
装套之“车”笔孔
装套,主要是将经精选的笔管进行挖孔,把结扎好的笔头安装其中,要求挫头平、几口齐,以求“毫毛不脱”。
镶嵌
镶嵌,是对笔管进行装饰的工序,一般用湘妃竹、凤眼竹以及象牙、红木、檀木等材料为笔的主杆,再用牛角、有机玻璃进行镶嵌,使笔管造型更美观。
择笔
择笔又称为修笔,对已经正式安装在笔杆中的笔头进行最后的毛毫整理,将笔头中的断毛、杂毛、没有锋颖的毛一根根地剔出,择三分抹七分,最终达到“尖、齐、圆、健”的品质要求,这道工序是湖笔特有的。
刻字
刻字,是在笔管上刻上笔的品名和生产单位的名号,及定制笔的心愿和祝福。
羊毫、狼毫、兼毫、紫毫四大类,大楷、寸楷、中楷、小楷四大小,从一截小竹子和一堆动物皮毛走来,到一支支成品的湖笔,凝聚了制笔工匠的大量心血。湖笔,饱含笔工们对自然的敬畏、对创造的虔敬、对工序的苛求。一丝不苟的工序、精湛的技术、专注而精益求精的精神,就是从政为官者要始终保持忠诚干净担当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。